为深入挖掘敦煌文化深厚底蕴,积极探索其在当代社会的创新发展路径,7月13日,南京师范大学历史文博学院敦煌文化当代表达与应用调研实践团踏上西北大地,以实地探访的方式,亲身感受黄土中沉淀千年的敦煌文化魅力,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探索之旅。研究团成员以敦煌博物馆为主阵地,近距离触摸历史在文物上留下的深刻痕迹,深入调研当代敦煌文化的保护模式,全方位探索敦煌文化多元现代发展道路,用心体悟敦煌文化与现代社会融合发展的蓬勃生机。
团队在敦煌博物馆前合影
踏入博物馆展厅,团队成员们仿佛置身于一条时光隧道,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缓缓浏览着琳琅满目的文物。从远古时期简单质朴的石器、陶器,到汉唐时期精美的丝绸、璀璨的金银器,前者带着先民们生活的痕迹,诉说着敦煌这片土地最初的模样,后者则见证了敦煌作为丝绸之路咽喉要道的繁荣昌盛,见证了东西方文化在此的交流碰撞、融合共生。每一件文物都像是一位沉默的历史讲述者,用自己独特的语言,向研究团成员们讲述着敦煌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辉煌与沧桑。成员们时而驻足凝视,仔细端详文物上的纹路和细节,试图从中解读出更多关于古代敦煌的信息;时而轻声交流讨论,分享自己对于文物背后历史故事的理解和感悟,现场学习氛围浓厚。
成员参观敦煌博物馆
在完成对博物馆丰富文物的参观后,研究团成员们怀着期待的心情来到了博物馆的文创商店。这里宛如一个创意的汇聚地,摆满了各式各样极具创意的文创产品,将敦煌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现代设计理念巧妙融合,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敦煌博物馆的文创世界里,众多独具匠心的产品熠熠生辉。刺绣流苏包包——刺绣部分精心还原敦煌壁画中服饰、经变画里的华丽纹样,珍珠链与蓝色流苏的点缀,恰似壁画中飘带、配饰的灵动再现,既有敦煌文化的厚重底蕴,又具灵动时尚之感。文创杯垫——有的采用类似敦煌藻井的图案,层层叠叠的几何形状与丰富的花卉纹样交织;有的绘制莲花、飞天等元素,传递出浓厚的宗教文化内涵与灵动的艺术气息,让古老的敦煌文化以贴近生活的方式得以传承和传播。还有敦煌博物馆文创丝巾——涵盖众多敦煌壁画经典元素,飞天形象轻盈飘逸、彩带飞扬,藻井图案复杂精美,于细节处尽显古典艺术之美,无论是搭配日常服饰增添文化气息,还是在特殊场合作为亮点配饰,都能展现佩戴者的独特审美与文化底蕴。
成员参观敦煌博物馆内的文创商店
团队成员们还参观了范燕燕丝绸品牌的特展。展区内,琳琅满目的产品令人目不暇接,其产品体系紧密围绕生活方式全面铺展,涵盖了高端丝巾、艺术成衣、时尚包袋、家居美学、创意手工、文创生活等数十个种类,构建起独树一帜的范燕燕丝绸艺术,拥有着鲜明的文化理念与价值体系。范燕燕品牌以丝绸为灵动载体,巧妙地将敦煌文化蕴含的深厚历史底蕴与现代审美风尚相融合。一方面,它虔诚地传承了缂丝、刺绣等珍贵的非遗技艺,让古老的手艺在新时代焕发光彩;另一方面,它凭借创新设计为传统文化注入鲜活生命力,使其更贴合当代人的生活需求与审美追求。该品牌蕴含的独特艺术理念,犹如一盏明灯,为团队成员们带来了极大的启发与深刻的思考,更为他们探索敦煌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路径提供了崭新且富有价值的思路。
成员参观范燕燕丝绸艺术中心
7月14日上午,敦煌文化当代表达与应用调研实践团前往被誉为“东方艺术宝库”的莫高窟,继续开展敦煌文化现代化应用调研活动。在专业讲解员的带领下,团队依次参观了隋代407窟、初唐220窟和中唐158窟等具有代表性的洞窟,深入感受不同时期佛教艺术的独特魅力。
在隋代407窟,藻井上的“三兔共耳”图案以巧妙的设计引发了团队成员的思考,其独特构图既展现了古人智慧,也象征着佛教文化中生死轮回的哲理。在初唐220窟,飞天壁画飘逸灵动的线条、精美的服饰纹样和乐器形态,为团队后续的视觉符号提炼与现代设计研究提供了重要素材。中唐158窟彩塑卧佛的恢宏气势与宁静神态,则展示了多元文化交融下的宽容精神,给团队留下了深刻印象。
参观过程中,团队不仅关注到壁画和雕塑的艺术价值,也从颜料、技法与建筑风格中体会到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互鉴。壁画中狩猎、宴乐、出行等场景,更为研究古代社会生活与精神世界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团队在莫高窟前的合影
当日下午,团队赴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调研,重点参观了复制窟与莫高窟出土文物。复制窟的设置为观众提供了近距离观察壁画细节的机会,其中包括盛唐时期的第217窟、隋代的第419窟、西魏的第285窟以及初唐的第220窟等代表性洞窟。
在220窟复制品中,团队特别关注了北壁的《药师经变》。画面以东方药师净土七佛与八接引菩萨为主体,两侧十二药叉大将列队护卫,上空飞天展翅翱翔,前方曲池流泉环绕。整幅壁画在灯楼灯轮的映照下,灯火辉煌,鼓乐齐鸣,舞姿婆娑,营造出乐声回荡、盛景再现的艺术氛围,生动展现了东方药师净土的庄严与祥和。作为敦煌壁画中最具代表性的乐舞图之一,它集中体现了唐代壁画的艺术水准与宗教审美。这一震撼的艺术体验不仅让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敦煌壁画的独特魅力,也为后续探索敦煌元素在音乐、舞蹈、舞美设计及数字艺术等当代表达领域的应用提供了重要启发和实践思路。
团队在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前的合照
成员参观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
当日晚上,团队成员前往观摩《乐动敦煌》沉浸式演出,体验敦煌艺术的现代化再现。《乐动敦煌》是全球首部洞窟式沉浸剧,它亦被誉为“活的第736窟”,该剧将敦煌壁画、藏经洞文献与古乐谱成果深度融合,通过全息投影、3D威亚等高科技手段,打造出全沉浸式、多感官的观演体验。
演出将观众置于一个没有边界的巨大舞台中,现场复刻了藏经洞、佛龛、莲花台、藻井等诸多莫高窟建筑元素,使观众仿佛穿梭于壁画之中,徜徉于艺术空间之内。团队成员随主角白歆的轨迹,或行走、或站立、或入座,在光影、音乐与表演交织中逐步沉浸于敦煌艺术世界。
演出内容涵盖西域音乐、中原礼乐、中原俗乐与敦煌乐舞四大篇章,融合五弦琵琶、排箫、莲花阮等复原古乐器与敦煌壁画元素,通过胡旋舞、腰鼓舞、迦陵频伽舞等多种舞蹈形式,配合古乐谱与西域曲调,展现丝路文化中的乐舞盛景与艺术之美。
此次观演不仅让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敦煌文化融合传统与现代科技的张力,也为团队探索敦煌元素进入沉浸式展演、数字艺术与舞美设计等当代表达路径提供了生动参考和灵感启发。
成员拍摄《乐动敦煌》剧照
新时代,党中央将文化建设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着重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回溯历史长河,敦煌文明深深扎根于中华文化的肥沃土壤,历经岁月沉淀,孕育出独具特色且自成体系的完备文化,广泛涵盖民族风俗、宗教文化、艺术创作、文学表达、科学技术以及商贸交流等诸多领域。敦煌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无疑能够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鲜活且生动的例证,为文化自信注入源源不断、持久深厚的活力,更为中国文艺创作实现从高原迈向高峰的跨越性发展贡献不可或缺的强大力量。
从莫高窟壁画的绚丽色彩到文创产品的灵动设计,从石窟保护研究的学术积淀到沉浸演艺的科技创新,本次暑期实践不仅让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敦煌文化跨越千年的恒久魅力,更体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迸发出的无限生机。敦煌,不仅是一座凝固的艺术殿堂,更是一部鲜活的文化史诗,它以跨越时空的感染力滋养着青年学子的文化自信与责任担当。未来,调研实践团将继续以青春之笔书写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篇章,让敦煌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更加夺目的光彩,汇聚成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姜佳敏 潮陈课孙王雪文供图/丝路焕新彩:敦煌文化当代表达与应用调研实践团)
推荐阅读: